2017-12-27
回顾童志鹏的学术成长经历,可以说他见证了新中国电子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全过程。[详细]
两弹一星0
米艾尼2017-12-04
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而中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详细]
新中国史两弹一星0
沈俊峰2017-11-23
“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详细]
2017-10-31
他的成就,并非只在中国受人顶礼膜拜,他在美国,也是大神一般的存在。 [详细]
孟红2017-10-24
正是因为他们前仆后继的努力与付出,中国的国防力量才日益强大,保障着我们能在自己的国土里安居乐业。[详细]
孟红2017-10-23
孟红2017-10-20
孟红2017-09-11
王淦昌是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第三次地下核试验。[详细]
2017-08-27
1959年5月下旬,张蕴钰率领5万建设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罗布泊。这是继王震部队之后,新中国史上军队又一次大规模开赴西北边陲。 [详细]
今天,程开甲已 100 岁高龄,仍心系国防科技发展,仍在为强军兴军伟业贡献着智慧和力量。[详细]
周世光2017-08-25
这个修建在不毛之地上的基地,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无私奉献之下,完成了中国航天史上太多的“第一”。[详细]
宁肯2017-08-07
冯康投身“两弹一星”一直是个秘密,是沉默的基石。必须向基石致敬,他们的故事沉默而闪光。[详细]
两弹一星新中国史0
杨承军 曹卫东2017-07-27
中国的核武器从数量上和美国没法比,但是中国的突防能力、核作战的潜力却是美国人想象不到的,也是没法用数学计算的。[详细]
陈瑜2017-06-18
我国突破氢弹原理阶段的“鸣放会”,对探索技术路线曾起到重要作用,科研人员不分职务、不论年龄,各抒己见、献计献策。[详细]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党委2017-06-17
两弹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是20世纪中华民族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详细]
2017-06-17
中国首次空爆氢弹的消息很快震动了全世界,法国总统戴高乐更是当众拍桌子大发雷霆。[详细]
黄庆桥2017-06-17
50年前, 1967年6月17日,中国在罗布泊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举世震惊。从第一颗原子弹成功(1964年10月16日)到第一颗氢弹成功,中国只用了[详细]
如果不是有这么一支上下一致、团结协作、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祖国争光,为中国人争气、全身心投入的科技队伍的话,是不可能办到的。[详细]
2017-02-14
有人说,任老总的一生波澜壮阔,因为参与了众多航天工程的论证、实施。但他自己却说:“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详细]
周世光2016-11-16
他们埋头工作默默无闻,但他们的头脑每天都充满风暴,用智力铸造国家的铜墙铁壁。[详细]
王建柱2016-08-18
如今,完成了化剑为犁历史变迁的中国原子城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草长莺飞,牛羊成群。[详细]
2016-07-29
在又一个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来临前夕,面临着波诡云谲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我们不禁又想起邓稼先,“两弹元勋”。[详细]
张翔2016-06-29
现实告诫我们,要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应该有一大批青年才俊来从事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的发展研究。[详细]
詹欣2016-06-21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详细]
顾迈南2016-05-30
“新中国是我的祖国,我也没有办法不爱她。这种诚挚的爱,就象是被爱神之箭射中了一样,是非爱不可的。”[详细]
扫一扫订阅 bte365体育在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