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粤港澳探索打造世界级湾区
港珠澳大桥将把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更好地连接在一起。图为建设中的港珠澳大桥。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4月9日文章:“粤港澳大湾区”概念今年首次写进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入列中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打破现有行政壁垒,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经济新体制,打造一个比肩纽约湾、东京湾、旧金山湾的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是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和肇庆九座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
北有雄安新区助力的京津冀一体化、中有长江经济带、南有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版图日趋清晰。
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背后是各自的使命与机遇。在中国力图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球化进程中地位的背景下,规划粤港澳湾区是中国加速融合世界、参与国际合作的又一个试验。
参考世界其他大湾区的经验,粤港澳被认为已经具备基础条件,包括城市群、基础设施、经济规模、产业特点等,能够从“地区”提升为“湾区”。
从经济体量来看,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规模为1.36万亿美元(1亿9035万新元),仅次于东京湾区与纽约湾区的1.8万亿美元和1.4万亿美元,不过,在经济效益与创新能力方面,粤港澳大湾区还是与其他湾区存在不小差距。
产业结构上,广东省发改委主任何宁卡形容,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港澳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在90%左右,而珠三角九市的制造业基础雄厚,已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
尽管具备基础条件,但要跻身世界级的湾区,粤港澳地区显然还有一段相当曲折漫长的过程。何宁卡也表示,对标世界级湾区和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包括区域内原始创新不足,创新资源未能实现共建共享,创新潜力尚未完全释放,跨境基础设施衔接不够通畅等。
湾区城市群强调融合与发展,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仍然是彼此间的交融与合作。粤港澳三地近年一直推进更广泛更深入地合作,并有“大珠三角”“九加二”“自贸区”等发展概念与规划作为支持,但三地各自为政的现象还是相当突出,除了体制机制的障碍外,三地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公共服务、社会观念与消费水准也都有明显差异,要实现湾区的“城市一体化”,绝非易事。
在中国过去30余年来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城市竞争一直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广深之争”便长期是坊间乐道的命题之一,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框架下,谁将会是未来湾区的龙头城市,令“广深之争”以及“广深港之争”再度浮出水面。
与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显而易见的湾区“龙头”不同,粤港澳大湾区的局面是广深港各有强弱。广州是华南政治与文化中心,深圳在科技创新能力上领先华南,而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与贸易中心,不过,香港近年的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也在减弱。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要突破粤港澳合作的瓶颈,当前需要克服的主要障碍,是由谁来做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龙头。
林江指出,目前的一种思路是学习纽约湾的模式,即形成一个明显的湾区龙头,而如果一定要有一个龙头城市,那粤港澳大湾区中,香港是合适的选择。
“与其争吵不断,倒不如采取旧金山模式”,林江说,粤港澳大湾区存在超过一个龙头,同时发挥作用,各自亦有角色可以扮演,也是一种制度创新。
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恩则认为,广深港三地不要争龙头,应由中央政府来主导与协调。陈恩认为,在“一国两制”下,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考虑到香港与澳门可以在其中形成新的增长点,这对于两地发展将是很重要的契机。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发展规划在研究制定中,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国两制”的挑战下,大湾区要深层次推进发展,体制与机制必须形成创新与突破,这也意味着这一区域将迎来新一轮的改革。
本文链接:http://www.gdjsdr.com/html/zhongguo/info_17310.html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