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TN打造引领“新时代”的全球媒体平台

作者: 史安斌 时间: 2018-01-02 15:20:09

引言:

“CNN、BBC和“今日俄罗斯”、“半岛”构成了世界电视新闻舆论场的“两极”,他们虽然立场不同,但秉持的都是揭丑爆料、制造话题、追求“吸睛”效应的“冲突新闻学”的理念。然而,CGTN没有沿袭这种“流血上头条”“选边站”的固有思路,而是以倡导“交流”、“沟通”的“对话新闻学”理念。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史安斌 

2017年12月31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将迎来正式开播一周年的纪念日,着力于建设外宣旗舰媒体的CGTN,在起步之年,以重大主题报道为牵引,以融媒中心启用为契机,坚持移动优先,升级报道手段,开拓报道选题,丰富节目形态,用一系列创新突破让CGTN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融合传播向着纵深发展,开启了国际化传播新时代。

640.webp.jpg 

CGTN的成立和快速发展,有其特殊的国际背景和现实意义。2016年以来,西方国家发生的一系列“黑天鹅”事件标志着当今世界进入“后西方”“后秩序”“后真相”的时代,以“启蒙”“现代性”为核心的“欧洲文化想像”(European cultural imaginary)和1945年以来建立起来的“美国秩序”(Pax Americana)正一步步逼近内爆和崩塌的边缘。上世纪80年代迄今由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的经济、文化全球化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逆全球化”(de-globalization)的思潮席卷世界,以特朗普为代表的一批西方政治人物纷纷放弃了“全球领导者”的角色,世界进入了一个充满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历史节点。

640.webp-(1).jpg

黑天鹅效应:指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 

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十九大报告中豪情满怀地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绘制了分两个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引发了全球媒体和舆论的高度关注。他同时也强调,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毋庸置疑,中国将在构建全球新秩序新格局的进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期待中国方案,希望听到中国声音。

在当前“逆全球化”浪潮的挑战面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我们可以预期世界将进入由中国引领的“新全球化”(neo-globalization)时代。历史上的全球化浪潮大致可以被分为三波。前两波浪潮分别是发端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早期的“英式全球化”(Anglobalization)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美式全球化”(Americanization)。虽然二者在全球化的侧重点和实施手段上有所差异,但其要旨基本相同,都体现了“强权即公理”“赢家通吃”等“现实政治”的法则。 

“强权即公理”“赢家通吃” 

2013年以来,中国领导人提出并逐步丰富完善了“一带一路”倡议,这一方案继承了古代中国陆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遗产,也融汇了毛泽东时代以“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为核心理念的革命文化传统,并使之成为中国引领“新全球化”的思想基础。与前述两种模式不同,“新全球化”与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类似,更倚重以“天下”为核心理念的“观念政治”、“怀柔远人”的道义感召力和商贸、文化领域的互通互联,最终实现的是人类不同群体和文化的共生共荣。具体来说,“新全球化”秉持的是中华文化“和”、“仁”、“天下”“大同世界”等传统理念,旨在发展以“团结协作、共生共荣”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立起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同样道理,媒介和文化领域的“新全球化”模式也是以“对话、合作、调适”——而不是西方强势媒体所奉行的“对抗、征服、垄断”——为其基本理念。 

640.webp-(2).jpg   

从更为宏观的视野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是中国领航“新全球化”时代的起点。全面认识和准确掌握这两个“新时代”的概念内涵和实践启示意义为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过程中谋划新思路、施展新作为和呈现新气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新闻传媒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如果说美式全球化推崇的是同质化和单向输出,那么中国引领的“新全球化”则追求的是多元化和多向流动。美式全球化带有深刻的“后殖民主义”印记,视美国模式为各国发展新闻传媒业的参照系。相比之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是要打破这种藩篱,鼓励不同国家以本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为基础,寻找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并通过文明的交流和互鉴推动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 

640.webp-(3).jpg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和“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正成为“新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塑造着更加公平、公正、包容的全球传播新秩序。这与英国学者罗伯特森(Alexa Robertson)提出的“媒介化世界主义”(mediated cosmopolitanism)不谋而合。所谓“媒介化世界主义”意味着在社交平台兴起导致“后真相”泛滥,传播生态日渐“浅表化”“稀薄化”“极端化”的当下,主流媒体应当肩负起“增稠加厚”(thickening)的使命,即对根植于不同历史和文化语境下的多元内容和不同声音进行“复调传播”,强调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和共生共荣,彻底消解“美式全球化”主导的同质复刻和单向传播,转而践行世界主义语境下的、追求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新型媒介文化。

在建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全球传播新秩序的过程中,中国无疑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CGTN诞生以来,迅速成为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媒体平台,问世不到半年便跃升为Facebook上的第一大媒体账号。CGTN新媒体新闻编辑部运营了全球12大平台23个官方账号。截至目前,CGTN英语主账号总粉丝数约7000万;各语种账号的粉丝总和超8800万。今年10月10日,融媒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成为CGTN开启国际化融合发展新征程的重要标志。CGTN融媒中心是按照融合传播理念打造的核心业务平台,构建起多形式采集、同平台共享、一体化生产、多渠道多终端分发的融媒体业务集群。

640.webp-(4).jpg

CGTN融媒中心 

显而易见,CNN、BBC和“今日俄罗斯”、“半岛”构成了世界电视新闻舆论场的“两极”,他们虽然立场不同,但秉持的都是揭丑爆料、制造话题、追求“吸睛”效应的“冲突新闻学”的理念。CGTN没有沿袭这种“流血上头条”“选边站”的固有思路,而是以倡导“交流”“沟通”的“对话新闻学”理念,以回应人类共同关切为导向的“解困型新闻”(solution-based journalism)和“建设性新闻”(constructive journalism)为实践的指南。CGTN在非洲的新闻报道就表现出这样的特点,不同于其他媒体一味渲染当地存在的各种沉疴积弊,而是从发展和建设性的眼光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总部位于南非的全球市场调研机构新世界财富(NWwealth)2017年9月发布的对全球100家各类媒体的评估报告中,CGTN被评为2017年第二季度全球最公正(neutral)的媒体。两档名牌栏目的主播——杨锐(《对话》)和田薇(《世界观察》)——入选“全球五位最公正的新闻人”之列。需要注意的是,新世界财富专业团队是依据政治偏见程度、新闻选题设置、事件双方平衡报道和世界范围主要新闻事件覆盖度等四项标准,对100家新闻媒体进行追踪监看,最终得出调查结论。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非洲学者能够充分接触到世界各国的媒体,相较于西方同类机构而言具有较为浓厚的“第三方”色彩,因此他们的评估较为可信、准确地体现了CGTN所秉持的“折中致和”——即汲取东西方文明精髓、公正传播多元文化和不同声音——的定位和特色。

640.webp-(5).jpg

640.webp-(6).jpg

《对话》主持人杨锐与《世界观察》主持人田薇 

对于一家成立尚不到一年的媒体而言,能够获评最中立的国际新闻媒体,实属不易。在国内报道和国际报道两个维度,CGTN以不同样态、不同选题、不同角度,客观展示新闻事实,增强报道深度厚度。国内报道加强议程和议题设置,突出节目选题、报道内容、表达方式的外宣视角,策划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报道。国际报道强化热点事件报道,注重在中国议题和国际事务上发出中国声音,增强评论力度和精准度,站稳中国立场,及时回应国际关注关切。 

640.webp-(8).jpg

另一方面,CGTN从频道到节目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球土化”语境下“中国立场、国际表达”的特点。在中印洞朗边界纠纷中,CGTN的《世界观察》节目分别邀请了来自中印两方的学者参与对话,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理性的辩论。在类似这样的“敏感”问题上为意见分歧的双方“搭台唱戏”,充分体现了CGTN作为中国媒体应有的“文化自信”。在此,“取法乎中”所体现的“中”不是唯我独尊的“国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而是体现尊重事实、平等交流、理性对话的“至诚中道”。

早在1901年,我国现代新闻出版业的先驱、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的创立者梁启超先生就对媒体发展的脉络做了富有创见的预言:“有一人之报,有一党之报,有一国之报,有世界之报……以全世界人类之利益为目的者,世界之报也。”他所谓的“世界之报”就是当今国际社会和新闻传播学界畅想已久的“全球媒体”(global media)——即人类传播的理想境界。在世界进入中国引领的“新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全球新闻舆论场上崭露头角、初试莺啼的CGTN正处于难得的“战略窗口期”。从这个意义上说,CGTN打造全球媒体平台的探索既是我国外宣战线对“新时代”变局所作出的有力回应,也是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新界定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