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传播?先回答你是谁、从哪儿来、想找谁三个问题
5月25日,在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网络传播》杂志主办的第九期“网络传播沙龙”上,博联社创始人、中东问题专家马晓霖现场对话。
1你是谁?坚定中国文化自信
在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网络传播沙龙”现场,马晓霖表示,在海外传播中,也要首先重视文化自信。“罗马帝国消亡了那么多年,罗马的精神、哲学和文化到现在依然在整个世界文明体系中产生着非常深远的影响。”马晓霖以罗马为例,指出“文化的传播力、渗透力、韧性远远高于硬实力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影响。”
“有段英文诗歌,不知道被哪个有才的网民,用大概十几种诗歌体翻译成中文,五言、七绝、长短句……美极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从这点来讲,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马晓霖相信,随着中国硬实力的逐步增强,文化传播的软实力也定会相得益彰。
2从哪儿来?寻找历史联结点
“不能指望收获的都是鲜花和掌声”,马晓霖表示,海外传播需要继续解放思想,他同时认为,如果注意去寻找历史的联结点,海外传播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中东问题专家,马晓霖以“一带一路”为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作何反应?说白了就是我们传播的效果怎么样?总体来讲还是不错的,因为这条线正好是我们千年丝绸之路的历史古道,这一带所有的国家都知道‘一带一路’,都因为丝绸之路辉煌过、灿烂过。”
马晓霖认为,在“一带一路”上讲好故事,这个故事不仅要讲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听,而且要讲给所有的域外国家听,要让他们知道,“一带一路”真正是中国的倡议、世界的机会,大家一起来参与“一带一路”,共同发展。“这种情况下,无论中国的形象也好,‘一带一路’的推介也好,总的障碍要小得多。”
3想找谁?研究互联网时代的受众
“互联网时代的受众,跟六七十年代完全不同。在这种情况下,用固化的思维来讲我们中国人的故事,让外国人相信你就是大熊猫,不是恐龙,那恐怕很难。”马晓霖在沙龙现场说。
如何破解受众思维变迁的难题?马晓霖现场支招,推荐三个办法。一是用准语言,“要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要用别人接受的语言、别人接受的方式,这不仅仅是用什么语种的语言。基于互联网来讲,要有草根性,要说人话,跟人家气场相同。”二是准确传播,“精准地研究业态、研究受众心理很重要,需要用一种更准确的方式让受众准确无误地接收到想要传播给他们的内容。”三是丰富文化产品,“不是简单的播发新闻,把我们的文化产品丰富了,通过网络传播出去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马晓霖举例说,“中国电视剧《媳妇的幸福生活》被翻译成阿拉伯语,传播效果很好,这就是拿人家的语言,用人家熟悉的东西来传播中国。”他认为,“随着我们的发展,跟世界交往的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被世界了解,越来越多外国人到中国来了解中国,从国家到媒体层面,这种配合一定会把国家的形象传播得越来越好。”
本文链接:http://www.gdjsdr.com/html/societies/info_11248.html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