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国经济进入“质量第一”新时代

来源:参考消息 时间:2017-10-31
分享到: 收藏 打印


参考消息网10月30日报道 西媒称,经历数十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为其改善自身经济模式带来了机会。中国希望摆脱依赖低端制造业、廉价劳动力吸引外国投资以及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旧经济模式。几天前闭幕的中共十九大就此作出了明确指示。

据西班牙《阿贝赛报》网站10月29日刊登题为《中国打算在发展中用质量换数量》的报道称,习近平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在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后,中国借助资本和国家的力量实现了高速增长。习近平延续了这种务实主义并力图对中国经济的支柱进行改革,以便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他在十九大开幕会上宣布的目标是,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报道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领导人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国还需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习近平要求,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显著增强中国经济质量优势。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方面,习近平指出,要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在扶贫脱贫方面,他要求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问题。同时还要加强教育、医疗、住房和养老等方面的工作。

报道称,这位中国领导人并没有在大会上作出有关未来几年经济增长速度的承诺。此前,中国政府提出的今年的目标是将增速维持在6.5%左右。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下滑,去年经济增长6.7%,为26年来最低水平。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6.9%。十九大报告中也没有再提国内生产总值(GDP)翻番的目标。这似乎也表明,中国已由以往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转为更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0月28日刊登题为《中国的关注重点不再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发展》的社论称,中国最高领导层就国家经济工作重点存在共识。从习近平在十九大上所作的报告中可以看出这一点。经济增长可能会放缓,以实现更加平衡的增长。这是为了确保社会稳定,而不是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增长。习近平所称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如他所说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习近平承诺在他的第二个任期结束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努力提高中国人民生活质量方面,他在三个多小时的讲话中提到“环境”89次。相比之下,他提到“经济”的次数是70次。

《南华早报》社论称,所有经济政策现在都要以质量为目标,而不是速度。习近平让中国不再过分关注硬性的国内生产总值目标,这无疑是正确的。这些目标令有些官员一心想要不惜任何代价实现增长,这带来了资本配置不当、工业产能过剩以及投资回报率下降,这些都严重扭曲了经济。

社论称,通过淡化硬性经济目标,未来的增长将会放缓,但会更平衡、更可持续。

本文链接:http://www.gdjsdr.com/html/societies/info_20974.html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北平

看完这篇文章心情如何

头条

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演变及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演变及启示
苏共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启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高度重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建设[详细]

文章排行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