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日本制造就该从神坛跌落了!
最近,日本制造业遭遇严重“地震”,一向冠以质量精良、信誉满分的窗户纸被捅破了,暴露出一桩桩满目疮痍的造假内幕。更要命的是,涉事企业还是百年老店,造假更是从10年前就开始了。充满讽刺意味的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在这里生产过“次品”......
日本神户制钢所,是日本第三大钢铁联合企业,创建于1905年,真正的百年企业,更是世界500强之一。作为日本著名的财阀集团,其影响力遍及日本各界。
2017年10月,日本神户制钢所承认篡改部分铜、铝产品的检验数据,将产品以次充好供应给客户。神户制钢造假丑闻仍在发酵,其不合格产品供应汽车、飞机、新干线、军工等多个领域制造商,数量从200家上升到了500多家。
随着进一步的调查,日本神户制钢所被发现质量检测篡改数据的产品已从铝制品、铜制品、铁粉扩大到生产液晶屏所用的合金材料,还有继续增多之势。
另据一位公司高管透露,在努力遏制丑闻的附带影响之际,神户制钢已知会分析师,短期流动性不是问题,而公司正寻求通过资产出售等手段产生现金。
数据篡改历史甚至长达十年
神户制钢曝出的造假问题最早可追溯到2006年。据《朝日新闻》报道,2006年,神户制钢旗下两家炼铁厂神户制铁所、加古川制铁所被曝排放废气不达标,且篡改排放废气数据欺骗当地政府。而在加古川制铁所,这种手法沿用了30年。
第二起类似丑闻发生在2008年,神户制钢子公司日本高频波钢业生产的棒状钢材在没有经过强度检验的情况下就向用户销售,相关产品性能数据被证实造假。
2016年,另一家子公司神钢不锈钢钢丝被曝常年伪造钢丝强度数据,每当发现强度不达标的产品,相关负责人就篡改测试数据。这种手法也偷偷实施了9年。
管理层一直默许
神户制钢所副社长梅原尚人8日就篡改数据致歉。他承认问题产品“可能引发安全问题,我们也请客户进行检查。现阶段,尚未发现可能因此引发的安全隐患”。而且他承认,篡改数据一事并非个案。
本次篡改数据丑闻牵涉包括管理层在内的数十名雇员。梅原坦言,篡改数据并非个别人所为,而是获得管理层默许,是公司整体性问题。
影响有多恶劣?
神钢丑闻牵涉到的下游企业和产品包括丰田汽车、日本首款国产喷气式支线客机MRJ、新干线列车、H2A火箭等,甚至包括美国波音公司。
日本经济产业省确认,神钢问题产品还用于日本军工产品,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和斯巴鲁等4家公司的军工部门都用了问题产品,可能用于飞机、导弹、装甲车等。日本防卫省担心强度不足可能导致装备的使用期限变短。
以客机为例,用于制造机翼上翼面蒙皮等的铝材必须强度极限和屈服强度高、承受载荷大,否则在飞机高速飞行时,巨大的压力有时会导致蒙皮极细微裂纹,裂纹会在飞行时不为人知地突然加大,危害飞行安全。
三菱重工正在开发的MRJ也采用了神钢问题产品,但三菱重工称“在设计和安全性方面都留有富余,确认包括强度在内的产品安全性没有问题,现在认为不会对客机开发带来影响,将继续收集信息”。
可能采用了神钢问题产品的波音公司称“正在继续调查中”。
丰田、日产、本田、马自达等日本几大汽车公司都是神钢客户,均展开自查。丰田称,其国内工厂组装的部分车型采用了神钢问题产品,并称“供货方违反承诺是重大问题”。日产称对于性能的影响正在抓紧确认。
JR东海公司的新干线车辆也使用了神钢问题产品。根据过去5年的记录,发现与车轴相关的2种共310个产品的强度低于规格要求。JR东海公司社长柘植康英对此表示“极为遗憾”,计划在今后年度定期检查中尽早将问题产品更换掉。
安倍晋三曾在这里工作
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所造假丑闻愈演愈烈。但这么大的事,正忙选战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至今没发话。
其实,神户制钢是安倍的老东家。留学回国后,这位职场新人曾进入神户制钢工作了3年,之后才投身政界。
去年,安倍曾“说漏嘴”,反映出神户制钢可能内部监管松散。
去年3月,安倍参加一档自民党网络节目,本意是给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打气。
孰料,安倍自曝一短:他在神户制钢工作时,曾输错了钢管的尺寸,造出了一大批长度过短的钢管。“本以为会被辞退,最后却没什么大事儿”。对了,前文提到的因排放废气不达标,篡改排放废气数据欺骗当地政府的古川制铁所,安倍也曾工作过一年。
日企正在整体“沉沦”
对于日本制造业来说,神户制钢数据造假并不是第一起被曝出的造假丑闻。
上月末,日本汽车三巨头之一的日产承认,其在成车出厂检验环节中,大量使用无资质人员敷衍出厂检验手续。日产本月6日宣布召回已售38款车型共约116万辆汽车。如果追溯过往,陷入造假丑闻的名企巨头也不在少数。
2009年9月,丰田汽车因“召回门”深陷危机,其先后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召回的多款车辆,合计850万辆。据了解,召回范围内车辆的可变齿轮比转向系统(VGRS)的控制程序不恰当,方向盘打满后如果方向盘回轮速度过快,有可能短时造成与方向盘正中位置的偏离角偏大。由于相对轮胎直行方向,短时发生方向盘位置的偏离,可能导致驾驶员判断失误和操作失误,造成安全隐患。丰田公司决定免费为缺陷车辆更换可变齿轮比转向系统的电控单元,以消除隐患。
2016年4月,三菱汽车承认在油耗测试中采用不当手段,使得燃油经济性测试结果好于实际情况,涉及62.5万辆微型车。这成为三菱汽车自2000年隐瞒车辆缺陷以来的最大丑闻。丑闻曝光后,三菱汽车股价大幅崩落,曾在一个小时左右时间内股价暴跌约15%,成为该公司十多年以来最大跌幅。
对日本制造业打击最大的或许来自高田问题气囊事件。高田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安全气囊制造商,因为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气囊,使大众、通用等汽车等公司被迫召回数千万辆汽车。这起事件被美国媒体称为“有史以来最恶劣汽车安全丑闻”,而高田公司也因此于今年6月申请破产。日本帝国数据银行称,高田破产案规模为(日本)制造业有史以来最大。
除了汽车制造业,日本另一大传统产业家电行业同样频遭重创。2015年7月,东芝深陷财务造假丑闻。审计机构给出的结论是,东芝应该下调过去5年的营业利润1500亿日元(约12亿美元)。而此前日本《共同社》的一篇报道认为,东芝公司虚报的集团营业利润总额很可能超过1700亿日元,是该公司此前公布的3倍(548亿日元)。财务造假丑闻、核电业务危机等让本就经营状况不佳的东芝陷入泥潭,今年初,东芝不得不宣布变卖闪存业务以求自救。
松下、索尼、夏普等电子企业也遭遇集体“沦陷”。在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超过7000亿日元之后,松下电器断臂求生,对等离子、半导体等亏损业务进行剥离和重组,向车载、住宅、元器件等B2B领域转型。索尼从2008年开始业绩持续亏损,虽然在2015年公司开始扭转亏损局面,但是由于熊本地震的重创,索尼再次陷入亏损。今年二季度,索尼业绩尽管大增,但是已难重现往日荣光。而夏普作为日企的典型代表,臃肿的企业形态,过长而缺乏核心的产品线致其陷入长期亏损,最终不得不以62亿美元“卖身”富士康。
从财富世界500强的榜单对比上看,日企正在整体“沉沦”。1996年,世界500强榜单上的日本企业多达99家,与美国不相上下;2006年,上榜日企已减少至70家;2016年,仅剩52家。对比20年前,日企上榜数量锐减了近一半。
本文链接:http://www.gdjsdr.com/html/societies/info_20760.html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