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中社会思潮的传播方式与传播路径研究
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言:“媒介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最终控制文化。”[1]P45 随着微信平台发展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它逐渐打破了基于现实社会强关系的互动圈子,作用领域从强关系领域向弱关系领域发展,功能从人际交往向信息传播领域扩展,其影响从基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等向思想层面发展。微信的发展给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方式,也扩大了社会思潮的影响力,给和谐舆论环境的塑造带来了挑战。所以探讨微信对社会思潮的影响方式及微信中社会思潮传播的新特征,对于引领社会思潮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四个自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
一、微信传播社会思潮的社会及心理机制
微信中社会思潮具有空前的多样性、极度的复杂多变性、多元共生,相互吸收、更加关注现实利益、更加重视话语权的争夺以及更加平民化等特点。[2]P112-114 它使得人际交往向信息分享和获取以及社会交流方面拓展,从熟人向陌生人拓展,从私领域向公领域拓展,所以微信影响社会思潮的方式也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要从技术特性、社会环境和用户心理等层面分析微信传播社会思潮的机制。
(一)通过技术文化影响思想文化
在马克思看来,技术作为生产过程的直接物质手段,对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并进而对作为意识形式的哲学有着根本性的意义[3]P47-48;技术文化有一定的转移性,文化通过改造与包容等方法对技术进行控制,同时改变它们自身以期接近于新的文化群体[4]P20。所以技术进步对思想文化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在虚拟社会中所传播的各种社会思潮其实是虚拟社会中网民或用户个人选择意志的体现和利益诉求的汇聚[5]P66-69,个体的表达欲望和选择意志在价值观念的纠结、碰撞中相互交叉。[6]P183-193微信的开放与自由给了人们表达个人意志与诉求的机会,使微信中的信息与思想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和复杂化,且相互交叉,也给用户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增添许多干扰项,无法及时、准确分辨信息真假与真相的是非,导致用户只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和信息多少进行判断,对社会公众的思想认知和主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均会产生影响。所以,微信自由、开放、便利、隐蔽的技术特性也会影响社会思潮的传播与发展。
(二)通过草根文化争夺话语权力
“从总体上看,世界上只存在代表一种舆论倾向的新闻工具,而不存在代表各种舆论立场的新闻媒介。新闻报道所反映的舆论立场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和集合性。”[7]P151 在当今的网络社会中,真正被社会公众接受和认可的才是对的,才是有价值的,政治意志不能控制公众意志,他们能做的就是利用言论和思想给予公众思想与价值观引导,使其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所以,网络言论多样化挑战了话语的权威,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打破传统的话语格局,接受与否是按自己的需求,而非统治阶级的意志。微信用户有平民化、底层化和草根化的倾向,它使微信能够更多的代表草根和平民的立场,而并非只是社会精英或专家权威的意见,任何人都有机会参与言论表达的过程,进而挑战精英的话语权,重构话语秩序,使社会言论更加朴实、大众化,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更加“接地气”。这种传统优势精英话语体系与话语权力结构的解构,使得西方社会思潮能够更加“方便”地争夺主流价值观的话语权力,扩大其传播的影响力。
(三)通过熟人关系圈产生思想碰撞
微信搭建的圈子通常是以单位个体发散而形成的圈子,具有明显的偏好性与共同性;微信好友通常以熟人关系为主,形成了具有熟人交往特征的微媒介文化。微信熟人关系圈具备两个典型特征:用户信任度高和互动频率高。信任是联结熟人关系最重要的要素,相较于陌生人,熟人的观点更容易被接受;而微信中的人基本上都是熟人,基于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建立的虚拟人际交往圈子容易得到他人较高的信任度,其发表的言论、分享的信息和表达的思想不仅能够更多的被微信转发和评论,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同时也有可能获得微信较高的认可度,进而扩大其言论与思想的影响力。基于此,可以利用微信的强关系人际信任网络提高社会思潮的影响力,促进思想的传播与发展。而且微信的高互动频率提升了用户之间沟通的深度、广度与高度,交往不仅局限于行为层次的互动,还包括思想层面的交流,这也为微信中社会思潮传播提供了较好的发展“土壤”,让不同思想在微信中产生碰撞,为其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奠定基础。
(四)通过情感渲染影响社会心理
钟志凌认为,网络中的社会思潮会利用公众舆论压力影响社会问题解决的心理意识倾向[8]P192-195,所以微信传播的内容具有底层性和广泛的社会性。公众依托微信对公领域内容或社会思潮等表达态度,作为政治指向性强的个体和群体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情绪表达特征。再加上网民的“仇官”和“仇富”行为使得微信用户在对于公共事件发表意见时,更多是以负面情绪为主,而这种负面情绪往往都会超过一定的“度”,产生情绪化。微信用户中有较多的草根与平民,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相对剥夺感”的驱使下,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感,导致对政府、对精英阶层可能存在敌意,抹杀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语言暴力对社会矛盾与不公正进行情绪化、放大化的讨论,观点偏激,表达激动,通过非理性的情绪化扩大其言论、观点和思想的影响力,并试图将微信中的思想传递到现实社会中,通过情绪感染的方法影响社会公众的心理,进行扩大社会思潮的传播范围与影响力,以达到宣传的目的和效果。
二、微信中社会思潮的传播特征
微信中社会思潮作为社会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特征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其独特性,这是由微信媒介平台的独特性决定的。结合微信平台的特性,从主体、内容、方式和效果四个方面详细分析微信中社会思潮的传播特征。
(一)主体:走向草根和平民
“网络空间可以视为一个相对开放的话语领域,各种社会思潮在其中萌动并快速传播。网络的超文本和链接,强化了符号生产和传播的能力,加速虚拟空间中的话语膨胀,为社会思潮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6]P183-193 互联网的开放、自由与匿名,使得网民行为有较强的自发性,社会思潮的传播过程往往是不确定的,但是社会思潮的激发,有它自己的语言、规则和契机[6]P183-193。微信平台不受身份、地位、职业、地域等约束,能够满足用户与他人及时沟通互动的需求,及时了解好友的近况与需求等,满足用户对多样化海量信息获取的需求。在微信中,每个人既是信息接收者,又是信息分享者,还是信息创造者,微信中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舆论和话题的焦点。作为公共领域的微信空间,具备较强的信息生产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传播能力与思想宣传能力,使得微信中社会思潮传播从权威专家和精英走向平民和草根,从上层走向基层,社会思潮的传播更加“接地气”,更容易获得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内容: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
“多元文化是通过当代通讯技术的虚拟时空进行的一种多重文化的居间调节方式。”[4]P20 微信是一个隐私性相对较强的平台,开放性与自由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给予多种信息和言论充分互动的空间,无论是主流价值观,还是西方价值观与社会思潮,都能够在微信中得到有效传递与接收,进一步促进了微信舆论、言论与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微信中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也会造就社会思潮的复杂性,“一个开放的具有Agent个体的系统对环境的初值有很强的依赖性,即使环境一个小变动也可能引起系统很大的变化,甚至是系统的崩溃,这就是‘蝴蝶效应’。”[9]P109-111 微信开放场域中传递的碎片化信息,看似多元,但却忽略了其中的联系。以多元形式传递的思潮内容与各种社会信息、娱乐信息和个人信息等掺杂在一起,看似起到“知识拓展”的作用,其实其中包含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内容,往往代表的是一种价值观念或社会思潮,且它的宣传与传播对浏览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方式:隐蔽性和去中心化
微信本身具有私密性,形成的关系圈具有排他性,发信者的真实面目和身份被各种符号所代替,任何思潮都可能渗透在这些符号里,圈外人无法介入到圈内人的互动讨论中,这也造就了微信中社会思潮传播的私密性。另外,微信是碎片化传播,只言片语并不能完全看出信息的全貌,其中的社会思潮并不会以长篇大论式展示在微信平台上,而是被割裂为碎片,碎片化的传播很难被发现,渗透在碎片中的主导思想仍然会对阅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微信传播范围相对有限,但因其是基于熟人关系的传播,在信任要素的作用下,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使得互动增多,人们接受各种思想的可能性变大,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而且是私底下的传播,具有极强的隐匿性。再加上隶属于个人的微信平台使得信息监管难度大,其信息与思想传递的隐蔽性不易被发现,也加快了其中社会思潮的传播速度与范围。
(四)效果:风险的社会放大性
“在各路思潮大军中,积极性与消极性并存,开放性与保守性并存,先进性与落后性并存,这是当代社会思潮的基本特征”。[10]P34-36 在网络中,尤其是微信中“事件”被广泛报道与网民的跟进,引发舆论的高度关注,成为社会的焦点,有助于理顺“事件”背后暴露的问题与社会矛盾,对于问题的解决有积极作用。但是微信中社会思潮的传播也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平台中传递的信息大多来自草根和网民,没有约束与限制,对信息的管理以影响扩大后的事后控制为主,导致一些小事件的影响容易通过聚集和扩大传播范围的方法不断扩大,产生“放大效应”。微信中的放大效应有一定的负面作用,用户的偏激和片面的情绪化过度会夸大或简单化一些事件,同时媒体为了迎合公众的某种情绪,进行夸大、引申、扭曲的报道,使得微信中社会思潮有严重的倾向性,极有可能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同时平台的优势性会使其风险放大,造成更广泛、更严重的负面影响,这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
三、微信中社会思潮传播的引领路径分析
加强对微信中社会思潮的引导,需要设立沟通交流机制,引导社会思潮实现自我整合,使各种社会思潮之间能够进行平等对话,促进社会思潮的交流,坚持四个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
(一)发挥微信的包容力,宣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马克斯·韦伯认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取决于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程度”。[11]P78 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打破了封闭化的壁垒,多元思潮在相互碰撞,人们的价值观极易被各种思潮左右,这对坚持主流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有极大的影响。要发挥微信的包容力,不能一味接受其他社会思潮,但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兼容并蓄,确保主流价值观与中国文化的时代性,增强文化自信。
一是积极宣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微信使人们接受到的新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看似真实”,尤其是西方的各种思想与价值观,青年人几乎毫无抗拒能力,使得各种传统文化逐渐被“抛弃”,西方社会思潮在其价值观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就要求在对微信中的社会思潮进行引导时,必须采用青年人喜爱的方式,积极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认识到中国文明的伟大及其对世界发展的影响,增强年轻人的文化自信,不被诱导。
二是内容兼容并蓄。微信中的任何一种思潮都有其优势和进步性,不能“一刀切”,需要区别对待。这就要求要充分发挥微信的包容力,能够包容多种思想的存在,引导其向着适应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发展,并最终能够为我所用,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丰富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增强文化自信,掌握主流价值观在微信中的话语权与舆论主导权。
(二)发挥微信的媒介引导力,宣传主流价值观,建立理论自信
习近平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12]必须充分发挥微信的媒介引导力,借助其平台优势抢占舆论阵地,积极宣传主流价值观。
一是将传统媒体与微信相结合,提高微信媒介引导力的权威性。互联网时代,要充分发挥微信平台短、小、快的优势,利用用户喜爱的方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互联网充分结合,通过传统媒体开设公众号或建立公众平台等方式,加强传统媒体与微信的互动,在充分发挥微信平台优势的同时,使主流价值观得到广泛宣传,具备较高的权威性和社会认可度,一方面减少西方社会思潮对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促进主流价值观快速传播,尽可能提高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主动掌握话语权,增强理论自信。
二是充分发挥微信媒介引导力的优势,提高微信在宣传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运用微信人际传播中信任度的优势,提高微信在信息资源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力,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发布最新消息。沟通方式和语言要“接地气”,既能够传播社会思潮,同时也能够传播主流价值观,提升主流价值观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影响力,打造“说话可信、说话能信、说话有人信”的权威微信平台,提高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与权威性,增强社会公众的理论自信。
(三)发挥微信的明鉴力,全面认知中国国情,建立道路自信
“社会思潮是民心的风向标,是国家与执政党把握社情民意的传感器和晴雨表。”[10]P109-111 社会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是体现民意、体现公众诉求的存在,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与政权巩固程度,甚至关乎到意识形态的牢固性。这就要求在对微信中社会思潮进行引导时,必须充分发挥微信的明鉴力,要全面认知中国国情,让社会公众能够准确区分各类思潮的本质;也要加强与微信用户的互动,积极回应用户诉求,增强道路自信。
一是积极进行国情教育宣传。在进行意识形态宣传过程中,往往存在“说了也没人信”的情况,无论形式是否新颖,内容是否亲切,社会公众都会怀疑其真实性。要想引导微信中社会思潮朝着有利于主流价值观传播的方向发展,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宣传,让青年人能够更好的认识中国选择这条道路的必然性与重要性;要积极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国情教育,让公众全面认知中国发展的真实情况。准确全面的认知会使其理性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增强道路自信,减少其被错误思潮诱导的可能性,促进意识形态的巩固。
二是主动回应微信用户诉求,建立微信互动机制。现在社会公众对政治和主流价值观最大的不满在于不够公开,合理诉求没有得到重视和关注。所以对微信中社会思潮进行引导时,必须发挥微信平台的优势,关注微信中用户的意见、情绪与诉求,关注公众关心的重点与热点问题;针对公众关注的问题,要第一时间通过真实、客观、具体数据、事实和政策等解释与说明,表明态度,用决心和行动力回应其合理诉求,进而引导微信用户的情绪,达成共识。
(四)发挥微信的传播力,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制度自信
“要从世界潮流的高度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有关发展问题;树立世界眼光,把握时代脉搏,把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看准、看清、看透,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发现本质,尤其要认清长远趋势。”[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传统的宣传方式是正式的、官方的,但社会公众通常会认为它是“洗脑工程”,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在微时代,必须利用微信的传播力,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制度自信。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于中国而言,有其特殊性,不能将其与资本主义制度或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简单比较,必须认识到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也不能被互联网中看似“客观”、“有理有据”的批判误导。所以,在对微信中的社会思潮进行引导过程中,关键在于传播的内容要契合用户心理需求,要能够满足用户基本需求,这就要求要充分发挥微信的传播力,在对用户的行为特性、信息需求特性等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考虑用户需求与使用行为,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层面的内容进行细化和分化,要发挥微信的优势,以公众喜闻见乐的个性化方式宣扬社会主义制度,让公众能够更好地接受,不产生抵触心理。
随着微信应用与功能的不断完善,对微信中的社会思潮进行引导变得更为复杂和困难,这是我国巩固意识形态过程中必须攻克的难题。意识形态有其不可动摇的本质特征,在引领微信中社会思潮传播时,必须坚持“固本”与发展相结合,凝聚社会共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最终达到巩固意识形态的目的,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编辑:侯大鹏 校对:耿春晓)
参考文献:
[1][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丁祥艳.论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鲜明特点[J].前沿,2010(15).
[3]乔瑞金.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Don Ihde,Technology and the Life world: fromGarden to Earth,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0
[5]方付建.论网络时代的社会思潮[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1).
[6]陈伟军.虚拟社区中的社会思潮传播与价值形塑[J].浙江学刊,2013(1).
[7]刘建明.基础舆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8]钟志凌.网络思潮的传播规律与合理性调控研究[J].学术论坛,2010,(4).
[9]黄晚霞,王志明.员工群体行为复杂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11).
[10]邹东涛.如何释放多元社会思潮的正能量[J].人民论坛,2014(30).
[11]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2]习近平.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EB/OL].
http://news.cntv.cn/2016/02/19/VIDEvTv4Too4tzsiVfntaMdq160219.shtml.2016-02-29.
[13]人民日报. 中国制度何以自信之三[EB/OL],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731/c40531-27389727.html
本文链接:http://www.gdjsdr.com/html/societies/info_21278.html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